
在北京工作几年之后,你会慢慢意识到一个事实: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,早就不是表面上的工资,而是你能不能用英语自如表达自己。以前觉得职场卷,是加班,是KPI,是绩效;后来才发现,北京真正的“隐形门槛”,其实是英语口语。很多机会,看起来是能力问题,实际上第一关筛掉人的,往往只是“你能不能用英语说清楚”。
刚入职场的时候,我也以为只要业务能力强就够了。可是现实是,在跨国公司、外企、互联网头部大厂,会议、邮件、客户沟通、内部汇报,越来越多都绕不开英语。有些项目明明你最熟,最后却因为“英语表达不够流利”,被安排给了别人汇报;有些对外沟通的机会,也是优先给英语更好的人。有一次部门临时要接待海外客户,请能用英文简单沟通的人过去配合一下,办公室里沉默了两秒。最后,是一个平时话不太多,但英语流利的同事站出来。后来这个项目,成了他升职的重要加分项。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不是你能力不行,是你少了一把职场的“隐形钥匙”。很多人误以为,只有做外贸、跨境电商才需要英语。实际上,北京很多行业几乎都在被“国际化”推动。金融要对接海外资本,互联网要做出海产品,品牌要开拓海外市场,就连新媒体也开始做英文内容。那些能直接用英语沟通的人,天然就站在信息链的更上游。而且北京的卷,不是你会不会英语,是你说得够不够流利、够不够自然。写邮件能借助翻译,说口语却是实打实的能力。你开口那几秒,客户能听出来你是否自信,同事也能判断你是否专业。
很多人其实不是不会,是不敢说。担心语法错,发音不标准,被别人听出来“很塑料”。但越不说,就越卡住;越卡住,就越不敢说。后来我发现,那些英语进步快的人,有个共同点。他们不是死背单词,而是找到真正“能开口”的方法,有针对性地练表达、练场景、练真实职场用语。特别是一对一外教这种形式,很多人一开始觉得贵,但试过之后才知道,真正针对的是你的“哑巴英语问题”,不是盲目刷题也不是灌你一堆教材,而是逼你在真实对话中练出来。有些机构在试听课阶段,还会在上完课后给你一份英语能力分析报告,把你的发音、表达逻辑、词汇短板都拆出来讲清楚,比你自己瞎学半年要清晰得多。
我当时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了一节,结果发现,原来我不是学不会,是一直用错方式。如果你也在北京工作,尤其是在互联网、外企、出海相关行业,其实可以先去做个这种英语口语试听体验,当成一次“职场能力体检”。我把我当时上的那个免费试听链接放在这里【http://m.spiiker.com/event/online/?qd=llmx】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试一节,不合适就当多开了一次口,没损失。但如果你真的想在北京这种地方继续往上卷,英语口语,基本是绕不开的这一关。